電液動平板閘門是最常用的截斷閘門之一,本公司電液動平板閘門是一種高技術新型閘門,本閘門執行機構為電液動推桿驅動,可實現遠距離集中控制,可帶負荷啟動、動作靈活、工作平穩,能有效地吸收負載力,沖擊力小,行程控制準確?;钊麠U的伸縮由電動機的正反向旋轉控制,配置靈活,只要有電源即可使用。 電液動平板閘門的使用已從普通領域發展到了更為廣闊的使用范圍。從礦山排渣發展到城市污水處理;從一般工業管道發展到食品衛生管道系統。本公司設計的電液動平板閘門,徹底解決了普通閘閥、球閥、截止閥、調節閥、蝶閥等存在的流阻大、安裝笨重、占地面積廣的疑難問題。方形的直流通道設計有不怕存渣,不怕卡阻,啟閉快速,便于維修,結構長度短等特點。刀板底端加工成刃狀,對松軟物料如纖維、紙漿、木漿具有切斷功能,同時有良好開啟和關閉作用。伸縮的閘板可刮除密封面粘著物,自動清除雜物。電液動平板閘門出現后,大量的通用切斷和調節類閥門已被電液動平板閘門所取代。 本公司生產的電液動平板閘門,吸取了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結構優點,排除了其他廠家在使用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成功研制出真正的金屬密封和無磨擦區域的產品,使產品的使用壽命大大提高。電液動平板閘門適用于化工、石油輕工、煤礦、醫藥、造紙、環保污水等輸送管道內介質切斷或流通,本系列電液動平板閘門適用于固相和液相的漿液,特別對于污泥及含泥漿及纖維介質的管道的截流尤為適用。 電液動平板閘門是一種具有輕型、結構簡單小巧、密封性能可靠、使用壽命長、具有切斷介質等等優點,電液動平板閘門的密封結構包括閥體、閘板、密封圈,閥座、鍥塊。是通過閘板跟安裝在閥座上的密封圈貼面擠壓起到密封作用。 開啟過程 在關閉位置時,閘板受閥桿的機械施壓作用,緊插壓在閥座與密封圈之間,當電機正轉時,活塞桿縮回帶動閘板向后運動,閘板移離密封圈,活塞桿繼續打開閘板,(同時也使密封圈恢復彈性疲勞狀態,從而提高了密封圈的使用壽命),使閘板離開密封面至通徑頂部位置時,即刀閘閥開到全通位置。 關閉過程 關閉時,電機反轉,活塞桿開始伸出并使閘板向前運動,將閘板推移到關閉位置,當電液推桿到位溢流時,這時閘板面已完全覆蓋通道,同時閘板又受另一面的上鍥塊和下斜鍥塊的頂力使得閘板面擠壓密封圈,從而起到密封作用。 性能特點: 1) 短結構長度可節省原料、安裝空間,也有效支持管道強度 ; 2) 閥體上導向塊使閘板正確運動,擠壓塊保證閘板有效密封; 3) 三角形的支架節省原材料,保證需要的力學性能; 4) 內部可制成V型、三角形,以適應流體調節控制的要求 安裝與使用保養 1 安裝 1.1 安裝前應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認真核對型號、規格以及其他標志與現場使用要求是否相同 在安裝時要對應介質流向合理安裝,操作部位要安放在便于電液動平板閘門起閉操作與布線的位置。 1.2 安裝使用前必須對電液動平板閘門進行綜合性能檢查,閘門的密封圈和傳動部位,電液推桿和行程開關控制機構,以及電控箱指示機構等,都必須逐項地進行檢查。 1.2.1電液動平板閘門內腔和密封面不允許有污物附著。 1.2.2 檢查各連接螺栓是否均勻擰緊。 1.2.3 電液動平板閘門應清洗干凈并在各轉動部位加注潤滑油(脂) 1.2.4 電液動平板閘門驅動裝置的綜合性能檢查必須在閘門啟閉無卡阻的情況下進行。 1.2.5 控制系統應具備現場按鈕箱,連接遠程輸出PLC的信號功能。 2 調試使用時注意事項 2.1 電液動平板閘門的電纜接地芯線必須安全可靠地接入內接地螺釘。 2.2 檢查填料是否均勻壓緊并密封,但又不得過緊防礙閘板啟閉。 2.3 在使用過程中如發現電機過熱或運轉不正常、控制機構失靈等,應及時切斷電源,停機檢查。 3 貯存、維護及保養 3.1 電液動平板閘門應存放在干燥通風的室內,閘板應關好,以防污物進入腔內。 3.2 長期存放的電液動平板閘門應定期檢查,對外露的加工表面須更換防銹油,并清除表面的污垢和鐵銹。 3.3 電液動平板閘門投入使用后,應定期檢查如下內容 3.3.1 閘板密封面與閥座、密封圈面的磨損程度。 3.3.2 填料是否過時失效,如有損壞應及時更換,一般在使用后半年可以緊固填料壓蓋,以確保上密封。 3.3.3 應定期在系統卸壓后清洗腔去除污物,對各轉動部位加注潤滑油(脂) 引用標準 設計與制造標準:JB/T8691-1998 結構長度:GB/T15188.2-94 連接法蘭:GB/T9113.1-2000 試驗與檢驗標準:GB/T1927 執行機構是電液動推桿,由電機、油泵、液壓鎖、活塞桿、箱體組成。完全能夠適用于溫度-20℃―+280℃的環境,在動作時,平衡自如,帶自鎖功能,任意位置停留,可以調節下料流量。 電液動平板閘門出廠前通過嚴格的動平衡試驗及調整,正常運行時震幅小于5mm。在距離設備外緣1.5米處測出的最大允許噪音 值為85分貝。如果供方提供的設備最大噪音值超過規定的允許值,供方采用防噪部件,并提交需方認可,以達到控制噪音的目的。
|